华一世纪风云人物榜 程浩南老师|三个“合一”,将工作做到极致
我们都知道,优秀是比较出来的。有了对比,才有了差距;有了差距,才有了评价。
比如,我们身边的那些可以称为“优秀”的人,他们有的升职速度极快,有的专业能力极强。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有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能力”。
那么,他们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他们以前做了什么,导致了他们现在的“优秀”?
“能量爆棚”,是无数华一学员对这位专业股权讲师的评价;“改变世界”,是他在出众能力与经验积累之下的超凡野心。从加入华一世纪华麦师资团队以来,他把工作当修行,不断磨练心性、精进自己,不仅成就了事,也成就了人。
在9月华一世纪讲师分享会议上,程浩南老师将自己进入华一授课后的思维领悟,浓缩成“合一”的精华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生动的学习交流。
浩南老师首先以一个问题,开启了他的分享:“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人,工作几年后,人生却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是智商吗?是学历吗?还是家庭背景?”
其实,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没有谁做得比谁更容易。
心性很差,扛不住工作的压力,做事容易半途而废,最终难以成大器;但也有些人,会把工作中困难和挫折,当成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
那这样的修行,其实就是“合一”。
第一、心脑合一是必要
有句话叫心外无物。浩南老师强调:“心是一切的根源。一定要坚守初心。”
以“空杯”心态,保持终身学习,大量吸收新的知识,接受外界新事物、新思想的输入,不断打破自己,升级自己。
当你的见识越来越广,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时,你才能和世界碰撞出火花,从而实现思维跃迁。
《庄子》一书就曾说过这样一则小故事:鲁国有个木匠,奉命为鲁侯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柱,木柱的雕刻精致入微,见过的人都感叹这是鬼斧神工。
鲁候召见木匠,询问其中奥秘。木匠说:我准备做工之前,会进行斋戒,以此来静养心思。斋戒到第三天,我忘记了“对功名的考虑”;斋戒到第五天,忘记了“对利禄的追求”;斋戒到第七天,我已然达到忘我之境。之后,我才开始进山寻找合适的木材,顺手一加工,就做成了现在的样子。
保持一颗单纯的初心,抛弃一切杂念,这也是浩南老师一贯的授课方式。
很多人问过浩南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做老师这行有没有内卷?他每次也都很直白地表示:“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也是很正常的。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江湖,大家一定会有竞争,从而产生差距和参照,激发我们去进步。”
因此,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不要让自己进入内耗之中,而是要先搞起来。
哪怕是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搞起来,也能让我们进入到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成。
第二、“知行合一”
浩南老师谈到“知行合一”,分享到了海洋老师的一句话:“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如同稻盛和夫先生所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
浩南老师认为:“人只有活成一个独立的星球,有自己独立的轨道,不受任何外界影响,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他率文吏弱卒,荡平江西数十年巨寇;他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他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浩南老师以王阳明为例,不无感慨地表示:“我们能不能“知行合一”,还要要放到最极端的条件下去试炼,这就是心学说的“事上练”。老天会给每个人这样的契机,往往成功者,正是由此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第三、“天人合一”
两千年前,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两千年后,国学大师季羡林按照儒家思想,将“天人合一”理解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人们只要能尽心养性,就能够认识天。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逐渐地培养“天人合一”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很有必要。
浩南老师分享了他自身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并谈到:
“我们中国人历来说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呢,我认为有‘三命’。
第一叫生命;
第二叫使命;
第三则叫天命。也就是将自己定位到合适的角色。
我站在华一的舞台上,这就是我的天命所在;而能量爆棚,则是靠找到我的使命。这都是我长期持续奋斗的理由。如果华一每一位老师都全力以赴,未来华一定会创造更大的奇迹!”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修炼能力,实现“天人合一”、自我增值呢?
——你要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能力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你的需求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如果你只是重复你容易做的事情,你的能力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但是,当你承担了更大、更多的责任后,这些责任会迫使你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
一些人之所以老是纠结,不去行动,一方面是害怕困难和麻烦。另外一方面,是害怕失败,虽然看到了一个机会,但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认为自己不懂,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但牛人往往不会这么想,他关心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所以,不要止步于舒适区,不要自我设限,去承担更大的责任,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唯有如此,你才能不断地成长、进步。
如同程浩南老师所言,在华一世纪的专业股权讲师,如同星河浩瀚,每一位都是无比优秀的存在。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才,往往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责任。当每个人找到了自己的意愿,他也就找到了打开潜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