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最新演讲:内循环战略下,建设中国统一大市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
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黄奇帆的分析和观点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研究者、视野前瞻的学者型前官员,黄奇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经济战略有长期的研究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基于国内现状以及外部环境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市场的未来将如何建设?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存在哪些重要性?继改革开放的成功后,下一步中国的开放程度将是如何?这些宏观大问题将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6月3-4日,第八届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盛大召开。在本届论坛中,黄奇帆开展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与路径》为主题的讲座。
以下为整理后的部分演讲实录:
一、我国经济已进入内循环战略
中国现在的经济已进入到内循环,在国家制定2035年的战略规划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战略。实际上,国家的双循环战略,政府在十八大以后就开始不断推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中国在8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以外循环为主体,利用资本国际的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加快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十年的过程中我们是以外循环为主。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总额达到了64%,2010年前后的GDP达到了68%。所以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以外循环为主体的阶段。从2012年以后,国家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常态时期,对整个经济结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进行调整,同时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过去几十年每年增长10%以上两位数增长的状态,逐渐有效地下降到7%-8%、6%-7%、如今降到了5%左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整个内外循环的调整变化,外循环逐渐无限调整为内循环。2020年,整个中国进出口贸易从2011年的68% 降低到了2020年的32%。如果不是从2012-13年就开始把外循环占比主动下降,如果到了2017-18年,中国还是68%的外循环合作,那么遇上了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拜登的一元政治,中国就会受到控制。因为中国主动的战略调整,使得国家在美国贸易战所受到的冲击降到了最低。双循环是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内在选择。在目前情况下,中国选择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选择,必然的选择。当大家理解内循环战略的概念后,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发展的路径,都会在内循环战略中找到。
二、建设中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中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大市场的潜在优势,推动中国更好地招商引资、更好地顺势而为。而建设市场的内在要点就是加大自动性的改革、加大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实现大市场的效率和循环。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14.1亿,其中汉族人口占比达到92%,所以中国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市场体系。中国这一超大规模的市场,将会带来六个方面的成本下降。一,科研创新成本下降;二,资本投入成本下降;三,物流成本下降;四,原材料零部件商品采购成本下降;五,新产品市场开拓的成本下降;六,劳动力的成本下降。
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只要中国愿意把市场放开,外资产品就能占领中国市场,这对外资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中国现代化追求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制造业为重心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里,中国制造业在GDP的占比一定要保持25%以上。中国现代化追求的是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制造业为重心。以制造业为重心,国民经济就能稳定,就能实实在在发展。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基础;二、制造业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三、制造业是国家军事消费强国的基础;四、制造业经济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五、制造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四、中国在新征程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
现在中国已融入世界贸易,同时我们也参与推动国际贸易,从过去简单地适应,到参与并合,甚至在于竞争领域,主动大量推动与开放。最深层次的开放,更主动地融入市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更高水平开放的特点、属于新时代新的局下的新特点。中国的产业开放理念,从过去的工业制造业、百货商店、房地产建筑等实体实物,如今达到了服务贸易、文化金融等产业的全方位、多渠道开放。中国的开放大门将会越开越大。